Posts Tagged "Life"
《上学记》有感
上周读了何兆武老先生的《上学记》,感慨良多。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历史的反思。尽管他的亲人(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和同学们在岁月的洪流中全都成了历史的牺牲品,但是他的文字却如此赤诚,毫无记恨厌世的消极,毫无矫柔造作的坦然。或许,伟大人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波澜壮阔后内心的平静吧。何老还写了一本上班记,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到…
谨此记下警句,不断,勉励自己。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他们那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执着地追求国家富强和相信普遍真理,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真的是和我们不同,有点像精卫填海也有点像飞蛾投灯。
相比之下,何先生那辈人是不幸的,然而战乱、混乱、错乱之下,他却可以活得释然,愁苦中捡起的是希望,无奈中发现的是有趣,为什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有人把这归因为时间、阅历、或者读书多少,但我以为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借口:时间能淡化一切,却不能成为解释一切的理由,阅历、读书之后,毕竟还要归结于个人的判断与选择。
想要做出成绩总得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天赋,这点不能强求,每个人天赋不一样,这没什么可丢脸的;二是环境,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的;第三个就是个人的努力,但个人的努力应该得法,不能只拼拼体力,老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那是不行的。
历史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不是由失败者写的。第二历史都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真正下层群众写的历史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流传。
孙中山:“政者,众人之事;治者,管理。所以就是管理众人之事。”
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时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来抹杀普遍的价值。中国有没有特色,但是这特色,你不必强调。在那个时代,他们宁愿相信“历史的普遍规律”,相信民主、自由和科学。因此他们会对国民党搞党国一体的专制非常反感,觉得它是看错潮流走错了路。解放前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干涉时有个借口,民主不适合中国国情。于是《大公报》上有一篇社论《贵适潮流,不贵适国情》,提出应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强调我们国情的特色,以之对抗历史潮流。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比如自由、平等、应该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民族都适用,不能说中国就是男女不平等,妇女就得把脚给缠残废了。天赋人权,1.思想、言论、出版的自由;2.集会结社的自由;3.免于缺匮的自由;4.免于恐怖的自由。
那时的国营,实际上乃是“政府营”,所谓的“政府营”就是政府里的几个寡头营,其实就是官商,和国家、人民没有关系。
在社会转型期,有的人唯恐中国的旧文化不存在了,拼命维护;还有一种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束缚中国人太久了,中国要进入新的时代,就要彻底抛弃,全面创造新文化,闻先生、鲁迅、胡适都属于这种人。
在艰难危险的时刻,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时会让你感到人性中更深层的心态。
大凡在危急在情况下,很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梅(贻琦)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跑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输导学生。可是吴晗不这样,有一次拉警报,我看见他连滚带爬地在山坡上跑,一副惊惶失措的样子,面色都变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相差太多,问题是给不给他以自由发展的条件。
他们从日本统治区辗转逃到后方,等待他们的会是艰苦的生活,且又背井离乡,不知归来何日。可是他们却九死如饴不顾一切艰危险阻逃出来,那种精神实在令人感动。这样逃到大后方的不是少数,而是大量大批的各行各业各色人等,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恐怕不过分。
人总得靠希望活着,甚至于很小的希望,比如我想发点小财,想改善一下生活之类,如果没有任何一点希望可以寄托的话,人就活不下去了。二战的时候,我们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
抗战胜利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内战危机,可是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打内战,想把共产党消灭了,甚至于把龙云这样不是嫡系的力量也都消灭了。
有一句时髦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其实,细节也往往透露出一个人的人品与修养。吴晗、冯友兰,还有郭沫若这些人,本是学者,在后来的人生中却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他们主动靠近政治,招引政治人物的关注,在声名大盛,名利双收的同时,不知是否考虑过它必然会带来的风险?
对一个学人应该有两种评价,或者说有两种标准,一个是学术研究方面,看他是不是有贡献,另外一个标准就是他对时代的影响。
世事对何先生这样的人未必公平,社会对有修养的传统不见得接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人心中绝对的政治正确,这是很可悲的。
其实很多传统的东西和阶级斗争没有关系,那是人类经验的积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能随随便便就否定了。
学术讨论不是政治宣传,应该有学术自由,只有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才有意思,大家都是一个调子,都是完全同意,坚决拥护,时不时还要呼口号,就不是学术讨论了。
不过我想还是应该没有“标准”,包括自然科学,我认为也不需要有个标准,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去想,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不应该成为标准,否则永远不可能超越。
马克思所说的专政是政治意义上的,是在政治上剥夺资产阶级的权力,而我们则是所谓思想专政,“在思想上对资产阶级进行全面的专政”,这与马克思的原意似乎不吻合。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创造性地大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也可以说是大大背离了。
1957年,张奚若几乎被打成右派,因为他总结了十六个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过去,迷信将来。
或许这样也好,不然,你连这么一点小事都承受不了,文革的时候早晚也逃不过去。
我没听说饶毓泰先生做过任何政治活动,可是文革时也把他关在牛棚里,结果他在牛棚上吊自杀了。一个八十岁的人,就算阎王不来请,也快自动去报到了,可是他却迫不及待地要先走一步,所以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十分难过。
每当想到像何佶这样的才气竟然中道夭折,而我们这些不成器的人却苟全性命于世上,就不禁联想起诗人弥尔顿的名句:“我要证明上帝之道是公正的,并且是向人们可以证实的。”真想同时也补充,“我要证明人世之道是不公正的,并且也是向人们可以证实的。”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才能真正进步,否则徒然助长虚骄之气,是没有好处的。
哪怕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哪怕一星半点的教训,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烦恼。
后来我才知道,吐血好像也并不那么严重。细菌把血管咬破了,所以就吐血,如果一个人失血不很多的话,没有那么严重,吐血而死往往并不是因为失血,一般都是因为窒息,血出来的时候把气管给堵住了,那时是非常难过的,我很有体会。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
这个广大的世界有许多东西不是自己那可怜的哲学所能想象得到的。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中很多挫折和不幸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
当我们的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
可是一个人太聪明了,以至把一切事情都看透了,也就做什么都没趣味了。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你看不透,所以才吸引你,要是你知道一切,把一切都看透了。人的一生无所追求,那就太没意思了。
“名字漂在水上”地做人,其实一切就在于你能否摆脱羁绊,去看穿。
有二事焉, 恒然于心; 敬之畏之, 日省日甚: 外乎者如璀璨星穹, 内在者犹道德律令。
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整个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对幸福,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你幸福吗?
韩寒所理解的生活
世间万千宠爱,无数种人心,得之我幸,不得我也没什么不幸。我只认可一点,就是出门再匆匆忙忙,裤子拉链还是得拉好。
是的,面对特权,我们厌恶,但想用到一点假的特权,心中又窃喜;面对吃特供的人,我们批判,但自己用到了那些特供,又会得意。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我有朋友觉得如果他掌权,必然从善如流。其实未必这样。我相信没有人会不沉迷其中,除非他的特权大到无需彰显,只用来表演一些低调的姿态。
人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想该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他们才会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
每一个人,纵然缺点一身,但必然有一些地方是长于他人的,那是你区别于他人的标记,也是造物者公平的地方,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些标记。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厚的地方,他们各不相同,有些人厚的是手上的老茧,有些人厚的是背上的污垢,有些人厚的是脸上的老皮,我愿自己厚的是心脏的肌肉。打死也不能放弃,穷死也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
中国人往往活着活着就活不明白了,所以他们在死前,随时有自我践踏的可能。我觉得还是等他们死了再评判比较好,至少死人不会性情大变。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为你热爱的人或事物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
缘分不是走在街上非要撞见,缘分就是睡前醒后彼此想念。
拉力赛的时候我就想明白了,除了那几个特地早起来看你比赛的至亲好友,满山遍野的人都是看热闹的,其中很多是来看翻车的。生活亦如是,冷暖几人知。
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像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你会受到很多排挤。度假和旅行,其实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
Read More《围城》
Read More参考文献:豆瓣书评。
别一招,回塔下
似是放逐,却成追忆。
——题记
壹
科一招,全称为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第一招待所,坐落在中关村二桥和三桥之间的北四环西路辅路街旁。虽称为招待所,实则大部分住的是科学院系统的学生们。斑驳的玻璃门上还贴着内部学生公寓几个字,不对外开放。大门常打开,直面北四环。
早在大四做毕业设计时就听说研二男生要抽签去科一招,中签率70%。那时的人品没有今天这样爆发,而是发生了期望事件。就这样,一车行李,哗啦啦,亢吃亢吃,大半个班的男生一起住进了招待所。记得来的那天,也是雨天,一群男生赤膊搬着行李,思雅同学甚是夸奖了男生们的身材,作为班长帮助男生们搬家,也实在辛苦她了。这点小货,算是彩蛋吧。
从科一招到所里的距离其实并不比青年公寓到所里要远,但因为要穿过宽阔的四环路,给人平添了遥远感。早晨的尾气尤其害人,或许咽炎一直不好就是拜他所赐。因为临近四环,配套设施也没有公寓规整。不过,门口就有一间还不错的餐厅。刚来的时候那家餐厅还叫唐风缘,里面的泡馍相当正宗,不过现在改名叫龙缘了,只是人流一如既往的少。
贰
科一招离北大很近,搬来前几周,在道祥的怂恿下办了北大邱德拔的健身卡。刚刚开始时,一周两练,外加鸡蛋,营养非常足,然后,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起来,健身要想体型有变化,还真是要靠吃的。再往后,不想太健壮,逐渐保持一般性锻炼。
总的来说,读本科之后,身体真是变差了。高中期间并不常对着电脑,每天放学后踢场球,尽兴,健康。大学四年,每日与计算机为伍,勾腰驼背,视线模糊。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呐!现在最仰慕的是本科室友超军,研究生2年,他都快把四川骑遍了吧!估计现在是黝黑又壮。
其实办北大的健身卡自己是有杂念的,因为会离某人近一点,只是后来期待的事情没发生,大家还是老样子。有些人有些事,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有反应就是有反应,而注定无缘的事,就是无缘。
但,当与道祥商量续不续的时候,还是续了。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她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虽然,实验室有中体倍力的卡,还能游泳,虽然公寓旁边有浩沙。所幸,北大的价格是最便宜的。
叁
记得刚来的时候,不习惯这里没有网,和同学抱怨。但,慢慢的,便习惯了这里的隔绝,闲暇时光,每晚一两本书的日子是极爽的。碎片的时间里,更是体会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微信知乎,不亦乐乎!
两个寝室拼到了一起,刘越、英钟、鑫龙和我。英钟和鑫龙都是异地恋,非常辛苦。刘越的GF虽然在北航,公寓的时候常见。但估计是科一招路途遥远并且环境艰苦,来的着实少了。
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忙,都争着晚回来,估计是因为谁最后回来,就可以把衣服堆在最上面,第二天的时候起来,可以直接穿衣去实验室。说来也是,四个人的寝室,只有一张书桌,少了点。
科一招的蚊子是异常凶猛的,电蚊拍经常会有一夜20斩的战绩。当然这也搞的鑫龙兄弟常常抱怨被刺啦刺啦的声音和蛋白质烧焦的味道弄醒。后来我就点起了蚊香,效果还真不错~尽管按照鑫龙的话说,蚊香杀敌三百自损三千,副作用严重。
四个人的寝室卧谈又有了本科的感觉,谈人生,谈未来,谈八卦。尽管八来八去,三位成功人士还是没成功的带领我脱离苦海,学业和人生,未来继续上下求索吧。啥时候咱们也真来个计算所合伙人呐,挥斥方遒!
肆
研二了,闲暇甚少,每日实验室,中途还出了次远差,渐渐开始晚归。夜里12点30的北四环,分外妖娆!朦胧的夜色,暗黄的灯光,飞驰的大车,匆匆的路人。或许这一切的美丽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夜路走的多了,减少了对黑暗的恐惧,对未知的迷茫,不知是习惯还是勇敢。期间有几次极端天气,在立交桥旁的皑皑白雪、漫天暴尘、瓢泼大雨中行走,不禁感叹人类渺小,更加敬畏自然。
时间过的很快。本以为在科一招的日子会很漫长,但下周就要离开了。算起来,在科一招最后的日子,竟大半是一个人度过的。三个室友,两个去了杭州,一个去了成都,都是出差。一个人的时光,吃着新开餐馆的学生餐,与手机,书籍为伍,开起空调,窝在被窝,也算快活。
这段时间,想了很多,或许也真如杨绛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不过这可能还真不是年轻人应有的想法,想想就过去吧…
伍
时间一天天过着,岁月流逝。刚刚才过了毕业季,博合九周年的Party上,老马讲了岁月与别离:正是别离见证了岁月,别离造就了岁月啊!当我们回忆起岁月时,首先想到的也就是一次次别离,一次次再见。
今天下午帮英钟和鑫龙抽他们班的寝室分配。可能是最近实在是太背,小金手爆发了,抽了两个在三人间的F809,但愿是否极泰来的征兆。不过由于只有三人间,四个人是没法住一起了,和英钟商量,让两个博士住一起,祝他们幸福~:-)
当我们回忆起岁月时,那些他们都回来了。
陆
科一招,砖砌的招待所,流水的学生。翻看1年前写的青年公寓,感慨良多。就要搬走了,我估计我不会回来了,你也肯定不会记得,那个曾经的少年。借用强叔的话,空荡的205,正如我来的那样。
1年时光,青年公寓的巨塔依然,只是科苑变大学。那些带来的复杂情感也依然紧随着我。
踌躇的望向四环堵到门口的车们,我知道,我走的比你们快。
回塔下,青年公寓,I’m back!
遥祝毕业顺利!
[xiami soundfile=”http://m1.file.xiami.com/957/1862634957/466771898/1771833699_4386278_l.mp3″ autostart=”yes” loop=”yes”]Always With Me (from Spirited Away) — YUKA[/xiami]
青年公寓 2012.7.9
青年公寓座落在中关村东路80号,和大多数的学生宿舍一样,这个地址并没有挂在太明显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闪闪发亮的学校招牌。
第一次知道有青年公寓这个地方,还是在大四来计算所实习的时候。对公寓的印象,是从食堂开始的。比本科食堂略显油腻的饭菜,配给两倍的价格,接受起来还真花了点时间。但是与所对面的“地沟油”和融科地下每天中午拥挤的人群一比,往往还是会和师兄们中午一起回去。实验室工位隔断,中午是少有的大家交流的时间。谈笑之间,也知道了许多未来的剧透,比如,研二要去科一招。
青年,公寓。四个字,两个词明显地道出了与宿舍的不同。师兄的宿舍和本科并无大区别,师姐的两人间却是大相径庭。后来才知道,青年公寓,ABCDEFGH,型号不一,就好像青年们远近高低各不同,男生女生的需求也不相同。有的寝室有空调,有的两人间,还有三人间和四人间,分到哪全凭运气。公寓嘛,热水是应该有的,但又不是外面租的房子,所以违章电器明面上还是不能使。青年人了,自然男女住在一个院子无所谓。记得本科时,有段时间,很向往男女共住的21舍:交个女朋友,牵手而归,我向左,她向右。公寓一年,差点成真,遗憾的现实却是,每次出门,我向右而她向左,不相与谋。
青年公寓的院子虽小,五脏俱全。中关村园区的生活区,还真是什么都不缺呢。篮球场、足球场自然必不可少。羽毛球,乒乓球是六号楼的标配。一个游泳馆带来清凉,健身器械倒是少有人问津。多功能厅,分享了太多研究生活动的欢乐。还有自习室!虽然总是人满为患,占座成风。傍晚漫步,从多功能厅传来的歌声,笛声,琴声,鼓声,掌声,还有那舞蹈的节奏,观众的喧闹会带着你想起本科的校园生活。只是,公寓还是有别于宿舍,园区还是有别于校园。坑爹的水泥地足球场不知让多少人受伤,拥挤的自习室不断的被管理学院征回,还发生过占座纠纷,研究生们也大多两点一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倒是院子里带孩子的大妈阿姨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生活气息,科住物业那逢人必查证的保安,更是让这里变得像个“公寓”小区了。
成年人的世界,乐趣总要自己寻找。幽暗的楼道,通明的外窗,紧闭着的门内,各有各的悲伤。对有的人来说,这里只是张床,而对另一些人,这里却是全世界。不少京外所的学生也在这里集中教学一年,没有了实验室的压力和老板的脸色,相信这里对他们来说是别样的回忆了。十年之后再回首,他们所铭记的更多的或许会是那北京不常蓝的天,每天拥挤的交通,还有那灿黄的金秋,瑞雪的隆冬,更少不了经历这些瞬间时身边人的笑脸。对了!有时候,这里还有小动物的身影呢~毕竟,寂寞太有杀伤力。
我时常想,多年以后当我以后再回忆起这段时光时会想起什么。院门口永远打不到车,来辆出租车也会被拒载的路况?食堂的西红柿炒鸡蛋和免费小米粥,还是游泳课略显可爱的游泳老师,断裂的指甲、水泥地上两次出局的足球赛,或者是全城热恋上单身人们急切目光?我想,我会记住多功能厅薄荷每次排练的歌声与微笑,YY姐指间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前奏,男高伙伴之间调侃;我会记住队友的背影,尽管名字已经模糊;我会记住在搬走前一周坏掉的电脑,会记住寝室窗子对面的“擎天柱”,曾和越同学说过有机会一定要上去一次,会记住门口流动的商贩,热乎的包子;我会记住相机下的点点滴滴,毕竟数码照片不会退色,正如那夜明亮的月光,多年之前照着古人,多年之后也会照着子孙。
人们常说,时光易逝,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岁月如歌。一年,不长也不短,但足够深刻。研一的日子,如果可以,40岁的我甚至会想着用数以十计的月子来回忆吧!因为,对一个刚刚从“封闭式高中”的郊区校园走出来的懵懂少年来说,这里是新大陆,这里是世界之窗,这里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思考,迷茫,苦闷,孤独,这些复杂的情感,连未来的自己也难以解开。
青年公寓,铁打的园区,流水的学生,明天就要搬走了。或许我还会回来,只是你未必会记得,那个曾经的少年,是否依然。
而当我回来时,你又是什么模样呢?
Read More
我期待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天来写点什么吧。
记得2年前的这个时候:2011年6月24日,从川大毕业,至今已是733个日日夜夜。
两年,不再年少,但依然的少年。
今天,强叔和邵总硕士毕业,十三楼又离开了一员猛将,增加了一位杨老师。明年,毕业的将是自己了。或许,明年的时候,我们都早已不在十三楼了。
十三楼是个小世界,记得刚上来的不适。现在,如果让我再搬下去,反而更加不适。
最近一直处在这个状态里,感慨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每逢到似曾相识的情形就不免感慨: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那里啊?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但矛盾的是,每每看到似曾相识,又再无从前那似火的激情。可能正如当年董老师告诫我的吧,不要被自己的热情给烧了…每次想起,都如良药苦口,哽咽在喉。这难道是咽炎一直不好的原因吗?…
成长,带来更多困惑,愈发的犹豫需要更多的坚定与坚持。从容的经历,真切的感知,勇敢的面对才是真谛。
也许,人永远不可能踏入两条河流,却会一次次回忆中缅怀。
感谢罗总,邵总和强叔拉着我进入自然语言处理这个领域,估计这也是我未来一年要做的方向。
愿心中永远留着我的笑容,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二位师兄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我期待,有一天我会回来,回到我最初的爱,回到童真的神采。
我期待,有一天我会明白,明白人世的挚爱,明白原始的情怀。
我情愿分和的无奈,能换来春夜的天籁。
我情愿现在与未来,能充满秋凉的爽快。
Say Goodbye,前前后后迂迂回回的试探。
Say Goodbye,昂首阔步,不留一丝遗憾。
PS:邵总记得常回来一起打球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