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商》读书笔记

《我看电商》  作者:黄若

电子商务是一个双名词,电子与商务同等重要。

电商行业三大误区:
1.规模就是效益
2.流量就是一切
3.过度依赖价格战(现在的价格战=口水战)

销售额=日访问量*转化率*客单价(日访问量即流量)从公式可以看出,流量确实是一切的基础,但不是一切。一些电商公司一边花大钱买流量,一边不注意提升转化率、提升效率,致使用户流失,管理像个筛子。

电商=零售 两种业态:
1.买卖赚差价(效率最大化,采购组织货源,需要有优秀的买手团队,销售)
2.平台赚流量的钱(集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商业房地产,提供一个买卖交易环境)

淘宝

支付宝并不仅仅充当支付媒介,更多是起到了保护买卖双方正当权益的功能,它很好地解决了买卖双方因为对风险的顾虑,谁都不愿意把货、款先付出去的问题。 很多商业流程的设计,一旦运用起来觉得顺手,大家都感到这很简单,很正常,但是发现和设计这个流程,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中国商业环境的信任机制不发达,不仅仅是用户个人的原因,社会信用体系,银行交易保障都没有跟上。

平台实际上在和商家争夺从顾客那里拿来的销售毛利分成,是在和商家争夺这个分配比例。 平台经营者要有能力找到所经营的商品类目在消费者、商家和平台三者之间的平衡点。

淘宝卖家分布,大概2%的卖家真的是挣到钱了。20%-30%的卖家,大概就是勉勉强强过日子。50%-60%的卖家,是惨淡经营,白贴进去时间和商品,最后无果而终。

淘宝不会允许 导购网站超过10%的流量规模

限时特卖网站面对的三个挑战:
1.货源   限时特卖的供货量,其实是与品牌公司库存管理优化背道而驰的。当品牌公司对其每一款商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库存把握得越好,尾货数量就越少。
2.商品来源
3.售后保障

美丽说、蘑菇街的转化率曾高达8-9%,淘宝约2%。

天猫创建遇到的问题

1.对商家性质和资质的认定。(只有从品牌入手导引,才能避免同一品类下过多的重复陈列、造成用户搜索购买的困惑。把资质作为门槛,实际上是在帮消费者把一道关。
2.同一商品的数量控制。
3.售价,一口价
4.7天无理由退货。(零售服务,永远有0.5%,或者1%的用户试图钻空子,要考虑的是如何防止和减少那些被钻空子的机会,而不是因为有人可能钻空子而拒绝向99%以上的诚实用户提供更好的购物服务。)
5.积分体系。

货到付款是有额外成本的:影响资金回笼的速度及安全,最终成本还是会记在用户身上。

痛点:当刺到皮肤,感到疼痛,会跳起来闪开,或者干脆反击打我一顿的程度的点。

线上品牌线下开店

线上的着眼点是靠不断的营销、出爆款去拉新客户,线下要则考虑商圈辐射的用户数和用户购买的频率。

1.选址
2.用户商圈(核心商圈3公里,辐射商圈,边缘商圈,轨道商圈)
3.连锁管理
4.营销手段和营销投入
5.执照、税务、交通、卫生、防疫问题

对于类似柴米油盐这类民生用品来说,线上服务提供的是便利,不是便宜。

先上线下未来将会走向差异化共存,作为一种销售渠道,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原因很简单,因为用户正趋于多维化,顾客并不仅仅局限于只在网上买东西,或者只逛线下店。

移动电商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1.用户绑定   国内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都是实名手机号码的拥有者,所以用户的精准营销,定向分析具有极大的操作空间。
2.定位功能   随着GPS的普及,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具有自动定位能力,这就使以地域轴、时间轴为切入点的网络销售有更强的作用力。(本地生活类服务电商、限时酒店特卖)   3.碎片化的时间
4.有限的展示空间
5.搜索和推送
6.购买和收藏
7.流量入口和APP(移动端 目前并没有显示出垄断式的流量入口)

投资电商的三个关注点:
经营模式、运营效率、顾客留存率(重复购买率)

非标准化的产品、个性化的产品更加适合走垂直路线。

品牌的三种做法:
1.产品品牌,如联想笔记本
2.渠道品牌,如国美、苏宁
3.二者合一,宜家,屈臣氏

亚马逊中国做得不好的原因是:管理文化的水土不服。
例子:美国人打开一个新的网站,原有的网页就覆盖了,而中国人打开网站则弹出一个新的页面。对美国人来说,开很多网页他觉得太乱了。我们可能在逛电商时,同时打开20+个页面。

*现在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C2C,所谓的C也是商家,只是和B相比,小一些的商家。

1 Comment

  1. 旗鱼游啊游 |

    网站不错~文章也很赞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